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佳文共賞:虛實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 楊旻洲

在前一篇「真情」刊出後,曾問工設系看過該文的同學對「一朵小花」故事的感想,許多同學都表示故事很美,很受感動。可是當接著再問同學那朵花多大、什麼顏色、什麼形狀時,同學大都楞住而不知如何回答了。很奇怪,不是嗎?一朵不知形狀、顏色、大小的花竟讓這些將以設計「物」為職業的同學感動、讓他們覺得故事很美。究竟什麼讓他們感動?什麼是美?古詞有云「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那個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情」究係何「物」,竟使人如此魂牽夢縈,而世間諸多設計創造之物,又有多少可以讓人如此難以割捨?

龍應台小姐在她的「百年思索」(註一)一書中以「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來詮釋文學藝術的功能,前些日子曾以她所舉的白楊樹為例問同學,如果白楊樹種在陸地上與種在湖邊,他們喜歡那一種?結果幾乎每一位同學都回答喜歡種在湖邊的白楊樹。白楊樹是實,湖中的倒影是虛,讓我們感受到美的究竟是「實」的白楊樹還是「虛」的湖中倒影?為何「虛」的白楊樹倒影竟會獲得更多的喜愛?

前些日子參觀視覺傳達設計系同學的攝影展,有一位同學以拍攝她的祖母為主題,照片內容包括奶奶在拜拜、小憩、以及廚房裏那些有點舊的用具,作品裡也提到作者的父母成家後沒有和奶奶住在一起的種種複雜心情。奶奶喜歡鄉村故土,獨居鄉下老屋,心中盼的是假日與兒孫的短暫相聚。作品集裏沒有炫爛的色彩,沒有高超的技巧,幾張黑白的照片,彷彿訴說著歲月的痕跡與老年人獨居的孤寂,對奶奶的點點真情也表露無疑。一本看似簡單的攝影集,幾張黑白的照片,牽動的是許多沒有和年老父母同住的遊子心,在心湖中倒影出許多我們該做而沒做的事。

「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多麼傳神的描述,在現實的社會中與當今的教育裏,我們似乎只會看到有形的物,已失去瞭解物之存在對我們真正的意義,更無法掌握物之外看不見的東西。為了讓各位更了解「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且看一首宋朝閭丘次杲的詞「朝中措」(註二),

橫江一抹是平沙
沙上幾千人家
到得人家盡處
依然水接天涯

危欄送目
翩翩去鷁
點點歸鴉
漁唱不知何處
多應只在蘆花

當您聽到或看到「橫江一抹是平沙」的詩句時,心中是否開始會浮現水和沙洲的意象;接著如同畫畫一樣,有了水和沙之後,開始在上面畫上人家住的房子,於是有了「沙上幾千人家」的詩句。「到得人家盡處,依然水接天涯」,畫面開始有動態感,彷彿鏡頭拉近到民家的前面,看到一片海天相連的茫茫景象。「危欄送目」,站在高處憑欄遠眺,只見海天遼闊,心中雖然寬廣,但似乎太單調了,於是添上幾筆「翩翩去鷁,點點歸鴉」,使單調的畫面有了來去的飛鳥,生動了許多。「漁唱不知何處」,在靜態畫面中聲音的意象出來了,彷彿聽到有人在歌唱,然後很技巧地以「多應只在蘆花」結束,不但不須畫出漁舟漁人,又使我們在平闊的沙洲上看到了美麗的蘆花。

整首詩短短四十九個字,卻讓每個人心中都浮現一幅動靜皆有的美麗畫面,也許您我心中的圖畫不同,但相信每個人都感受到了詩境的美。「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詩人以他們靈慧的心,運用了簡單的文字,沒有炫爛的色彩,沒有電腦動畫,沒有佔空間的材料,卻讓我們看到了平時看不到的景象。

仔細再唸一次這闋詞,不須去解析,直接去感受,您心中的圖像是否越來越鮮明?嘗試自己去體驗「楓橋夜泊」的詩句吧!在慢慢的吟詠中,您心中是否浮現「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情景,可有「江楓漁火對愁眠」的點點愁緒,還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心靈迴盪?

人世間,物為何物?情為何物?美為何物?虛實之間,您可悟得?

註一、龍應台,百年思索,p7,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88年。

註二、羅蘭,詩人之國,p81,文化圖書公司,民國65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