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 楊旻洲
今年(民國八十九年)七月初有毒廢棄物被倒入高屏溪造成水污染事件之後,各地都陸續發現類似的事件,由於新聞媒體的廣為報導,那段時間曾引起國人對業者不法行為與有毒廢棄物管理的嚴重關切,但隨著新聞熱潮的消退,新聞媒體與一般大眾對環保問題的關心也隨之淡化。事實上,偶發的環保事件固然值得關切,但環境污染是長期累積的問題,其嚴重性與產生的本質卻是國人不能不深思的課題。
眾所皆知,我國缺乏天然資源,主要的經濟型態都是靠進口石油、礦產等經過製造、加工,製成產品或半成品,有些供內需使用,有些則供外銷以賺取外匯。在製造加工的過程中,冶煉、化學合成、清洗、電鍍、噴漆等都會造成有毒物質。有毒物質並非最終可以銷售的產品,除非有很好的處理技術與處理能量,否則這些物質便會留存在這塊土地上的某個角落,伺機致害。如果把台灣視為一封閉的製造系統,原料進,產品出,便不難看出中間有毒物質留存的道理。依報載政府的統計資料:
國內每年約產生一百五十萬公噸的有毒事業廢棄物,但處理能力只有六十萬公噸,其他約九十萬公噸有毒廢棄物的去處就不得而知。
因此,在無法加速提昇處理能量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降低有毒物質的產生量,不難想像我國將不斷面臨越來越多有毒廢棄物的問題。
要降低有毒物質的產生,除非改變生產物的類別,否則便須由生產減量著手。就外銷而言,改變生產類別或減量涉及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發展型態,必須長期的產業規劃,但值得國人思考的是,在我國地小人多的環境條件下,我國是否能繼續污染自己的土地去成就亮麗的外貿成績;至於內需的生產與消費減量,則值得國人在觀念與生活上快速的改變。觀察國人平日的消費行為,不難看出,由於近二十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取得容易,惜物惜福的觀念已日漸淡薄,尤其資本主義一向鼓勵消費,各類產品設計製造的目的已非解決生活上的需要,而是不斷地藉由創新與行銷手法刺激購買慾望,增進消費。理想中人類的文明進化,在基本溫飽滿足之後,應該創造更高的精神文明,然而觀之當今我國發展的現況,卻只是腔腸文化與物慾追逐而已。而其後果,除前述有毒事業廢棄物產生外,日常廢棄物問題也日漸嚴重。依政府統計資料:
我國每年日常垃圾量由民國78年的684萬公噸逐年增加至民國88年的963萬公噸,增加率約百分之四十。每人每天產生的垃圾量如與美國相比,民國87年我國每人每天的垃圾量為1.14公斤,美國約為2公斤,我國固然較美國為少,但美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9人,我國則為607人,以此計算,我國每天每平方公里所產出的垃圾量為692公斤,約為美國的12倍。其他污染源方面,汽機車密度每平方公里442輛,居世界之冠,約為日本的兩倍,美國的20倍;每平方公里工廠數接近三家,亦遠超過世界先進國家許多。
以前述環境相關指標加上人口密度觀之,我國應是世界上環境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但國人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與實際的行動卻非常缺乏。以日常生活為例,國人為了面子,十道菜的酒席,遠超過酒足飯飽之需,多餘的菜除了造成廚餘問題外,生產這些物資之養豬、養魚、種菜所需之農藥與飼料製造、以及豬排泄物等,都將因為這種過度的飲食文化而間接增加許多有毒廢棄物。另外,我國流行外燴,所用餐具,包括桌巾、碗筷、湯匙都是塑膠免洗餐具,不僅製造過程中造成污染,其所造成的垃圾量都是環境沉重的負擔,每年選舉的募款餐會其實是製造最多垃圾的活動,也是政治人物對環境保護最壞的示範。另值得一提的是禮盒包裝,依據環保署委託調查顯示,我國喜餅禮盒為能增進所謂的附加價值,包裝通常都達六、七層,甚至有達十幾層者,不但浪費材料,而且包裝的印刷也都會造成污染。至於其他用完即丟、物資浪費的情況,都不難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有毒物質的產生與商品的創造,如影隨形,但大眾的焦點大都只看到亮麗的商品世界,很少注意到隱含在背後的廢棄物與有毒物質。看到環境污染的事件,大眾當然有權批判,但其實大家都是這些污染的間接或直接製造者。在各地持續爆發垃圾場危機與有毒廢棄物污染事件之際,值得國人仔細比較我國人文地理條件與歐美先進國家的差異,多省思生活品質的真正意義以及長此以往台灣可能面臨的問題,從而回歸我國惜物惜福的生活文化,以質精取代量多,以精神文明取代物慾的滿足,多維護並親近大自然,減低對人造物過度的追逐,才能減低環境污染的危機,發展出我們獨特而精緻的生活文化,這才是永續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