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佳文共賞:人文素養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 楊旻洲

在設計領域中,經常看到或聽到設計是整合「人文」與「科技」的學問,在現代高等教育中,也常聽到要重視「人文」。為了能落實人文素養的培養,曾問同學「人文素養重不重要?」針對這個問題,幾乎百分之一百的同學都回答重要,但接著問同學「何謂人文?」同學聽到這個問題後,原本都要解釋,可是吱唔半天,卻說不上來。這樣的問題聽似容易,回答卻很難。平時大家似乎都懂得「人文」,一但要真正解釋它時,才知道其實是不容易的。

在大家都無法明確闡述「人文」的情況下,心中盤思,要解釋有困難,但至少總可以找出一些人物當我們學習「人文」的典範吧!於是將問題簡化成「在當今社會上我們所知道的公眾人物中,有哪些人讓您覺得具有人文素養?」結果,問題雖然簡化了,能提出答案的人卻也不多,推測原因,可能是對「人文」真的不瞭解,但也可能是當今社會上讓人感覺有人文素養的人物實在太少。為了更進一步求解,只好參考同學所提,列下幾個較為大家所熟知的人名,用投票的方式來瞭解究竟哪些公眾人物讓人覺得有人文素養。在最近一次與研究所同學的討論中,被列出的人物有:

  • 吳大猷、李遠哲
  • 吳淡如、吳若權、苦苓
  • 林懷民、李安
  • 珍古德
  • 證嚴法師、聖嚴法師、星雲法師、惟覺法師
  • 陳水扁、李登輝、連戰、宋楚瑜、許信良
  • 孫運璿、趙耀東、李國鼎

以上這些公眾人物包含了各種不同的類型,除了孫運璿先生、趙耀東先生、李國鼎先生三位我國經建重要人物,年輕一代對他們所知有限之外,其他人物大家都不陌生。投票結果,比較受肯定具有人文素養的有證嚴法師、吳大猷先生、林懷民先生、李安先生,以及珍古德女士等,另外,研究所在職班同學年紀較大,知道孫運璿先生、趙耀東先生、李國鼎先生三位對我國經建的貢獻,也肯定他們三位具有人文素養,至於其他人物則受到較少同學的肯定,或根本沒有同學認為他們具有人文素養。

同學感受有人文素養的原因有「對他人的關懷」、「有理想,想要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並向世界闡揚」、「有理想追求真理」、「對國家用心貢獻」、「對動物保育的投注與關懷」,而對感覺不具人文素養的原因則有「包容心不夠」、「由於職業的關係,很會說,但看不出會做」、「太政治化或商業化」。這些感受究竟與前述公眾人物如何配對,相信各位讀者應該自有判斷。個人年輕時,曾將「人文素養」與文學、藝術工作者那種「美美的、瀟灑、有個性、有品味」的特質相連,可是與前述人物的「人文」特質相比,卻有極大的差別。

以上的討論與調查方式,當然沒有正式研究的嚴謹,也沒有對任何公眾人物的褒貶之意,但卻提供我們一些省思。「要有人文素養」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可是仔細探討後,卻發現我們的瞭解如此薄弱,如果我們不瞭解它,又如何培養它?更值得警惕的是,在我們的社會上如果多數有權勢、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缺乏人文素養,他們會將我們帶往何方?在缺乏人文素養典範的情況下,我們又如何期待能培養出有人文素養的同學?其實寫這篇文章自己內心很忐忑不安,因為自己也一直在深思自己是否具有人文素養,否則身為老師,一直強調要培養人文素養,而自己卻沒有,如何能為學生的表率,又如何教導學生呢?

看到這裡,您或許很期待本文就告訴您「究竟什麼是人文素養?」很抱歉,我們的討論沒有具體的結論,個人也覺得迷惘。但我最近「覺悟」到「覺悟」不是一個辭,而是應該分成「覺」和「悟」兩個字,當您看完本文,如果和曾經參加過討論的同學一樣,「進來時覺得腦筋還清楚,出去時帶走一大堆問題」(借用陳之藩先生「劍河倒影」的話),表示您已經在「覺」了。覺而後有思,思而後有悟,本專欄既名為「學而不思則罔」,「人文素養」的意義就有待您自己去「悟」了!

附記:

  1. 驪歌響起,又有一批同學要畢業走出校門,大學生除了專業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思辨能力與涵養的培養,謹以本文提供畢業同學另一思考,也祝福大家前途遠大,鵬程萬里。
  2. 在本文一開始,曾寫道「科技」與「人文」的整合,在討論中,除了與同學探討「人文」之外,也曾問過同學「科技」所指何意,結果,多數同學也說不出來。「科」與「技」究竟何意?有何不同?在生活上或專業上如何用到「科」與「技」?都值得大家思考。經此一提,如果您發覺「科技」和「人文」一樣難以解釋時,表示您又有點感「覺」了,至於「悟」,那也有賴您自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