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摘自交通部於民國八十年出版的「揭開地球的面紗」宣導手冊。
台灣地區每年平均約有一干八百次以上的地震發生,其中有感地震約有 200次,充實地震的基本常識,可有效減低地震災害。
如果我告訴你,台灣地區每年平均約有一干八百次以上的地震,你一定說我騙人,但事實上是如此,只是有許多的地震,我們無法感覺到,必需依靠地震儀偵測,才能看出來。
地震儀是一種以彈簧片懸吊重錘,再接上記錄器和準確的計時系統,專門記錄地表振動的精密儀器。當地殼累積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傳達到地表,這種波我們稱為「地震波 」,地震波包括了P波(縱波) 、S波(橫波)和表面波三種。這些地震波從地球內部傳送上來的過程,就像賽跑一樣,各以最快的速度向前衝刺,地震儀便成了這場比賽的裁判了。由地震儀的記錄,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P波最先出現在記錄上,S波則緊隨著P波之後出現。最後綜合各地震站記錄的地震波出現時間的差異,地震觀測人員就可以推算出地震發生的位置、深度和規模大小。
目前中央氣象局在台灣地區己設立了四十四個地震站,安裝地震儀,並隨時將測得的資料利用電腦分析處理,因此在有感地震發生後,只要短短幾分鐘,民眾便可經由各類傳播媒體獲知地震的消息。
另外,中央氣象局為了因應台灣地區經濟繁榮,高樓大廈不斷增加,各項民生重大建設的需要,預計在各重要都市裝置一千部以上的強震儀,記錄強震資料,其中一部份安裝於建築物及橋樑中,以確實瞭解地震對建築物的影響,好提供重大工程設計所需要的參考資料。
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