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摘自交通部於民國八十年出版的「揭開地球的面紗」宣導手冊。
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地球動中心有一隻很大的「地牛」;牠撐著地球表面,使地球不至於陷落,但每當牠移動時,地球便會發生震動,使人類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的損失 。這雖然只是一個杜撰的傳說,但卻讓我們瞭解到,人類自古以來便長期受到地震的威脅。
板塊運動是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
地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地球最靠近地表的岩層主要由六個大板塊組成的,每個板塊都有著自己移動的方向,當他們互相擠壓碰撞時,板塊接觸的地方,就會有破裂、錯動,同時把累積的能量釋放出來,造成地表的振動,這就是地震。
通常地震是發生在地底下,那個個地方就叫「震源」,震源對應於地表上的點叫「震央 」,是用經度和緯度來表示他的位置。地震的大小也就是釋放能量的多少,是用「規模」來描述,由於最早的規模計算公式是由芮氏所設計的,因此用芮氏公式所計算的規模稱之為「芮氏規模」。地震發生時所引起的地表振動,用「震度」來表示,目前國內把震度分成一至六級,各地區會因為距離震央遠近或不同的地質狀況而有不同程度的振動,即是不同等級的震度,所以一個地震只會有一個規模值,但是不同的地方則有不同的震度級。
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