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觀天入門:月面明暗度

製做一張月面圖,標明受光區域的亮度(最明亮至最黑暗)。在不同的盈虧程度(月齡)時,觀察月面各個特徵因為受光角度的不同而產生的亮度變化。你可以採用1-5分級或1-10分級。例如:0表示不受光的陰暗區域,1表示最不亮的受光區域,10表示最亮的受光區域。

大部份人們認為肉眼看到的月亮只是一個明亮的光盤上有些晦暗區域,但仔細的觀察,你會發現它的亮度呈現許多細微的差異,分佈範圍很廣。我們當然不能錯過這些特徵,尤其是那些比原來就比較亮的高地更亮的區域。有些特徵只有在對我們的觀測最方便的時間(日落後一會或日出前不久),以及接近月球的正午時分(太陽在月球的天空上掛得最高的時候)才能看得清楚。

使用望遠鏡的觀測者通常將里奇奧利(Ricoioli)和格里馬爾迪(Grimaldi)兩個環坑的底床,也就是月球受光時最不亮的地方之亮度定為1度;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隕坑的環緣,也就是月球受光時最亮的地方之亮度定為10度;不受光的地方之亮度為0度。不過,肉眼觀察月球表面明暗分布時,會得到不太相同的結果,因為在望遠鏡中可見的細微特徵,在肉眼觀測時會混入背景中,有時不同的盈虧程度其「混入」程度也會不同。舉個例子,當你近看一張白紙上灑滿一些小小的黑點,遠看時你只看到一張灰色的紙。

月球表面上有些年輕的隕坑,在某一盈虧程度時,太陽光的直照在明亮的塵土上,會看到明顯的向外放射延伸的條紋,就如同星芒一樣。它們平常並不起眼,幾乎讓人忽略它們的存在,但太陽高掛時卻顯出其與眾不同的星芒特徵。例如:斯臺文(Stevinus)環坑和布爾基(Byrgius)環坑,相對來說它們是又小又不引人注意,可是它們卻是大部份望遠鏡觀月手冊必定提及的。在某些日子裡,即使以肉眼觀察,這兩個環坑的星芒線延伸至灰暗的月球「海」中,也是同樣地引人注目。布爾基最好是在快要日出前,也就是殘月時觀察;斯臺文環坑最好是在剛剛日落後,也就是凸月時觀察,你會發現斯臺文環坑和著名的危海(Mare Crisium)好像是一明一暗的雙生兄弟一般。

問題

一、除了斯臺文環坑和布爾基環坑外,你還看到那些明亮區域?它們在那一個月齡時最顯著?

二、在不同的月面盈虧時,你看到最亮和最不亮的特徵為何?那一個月球「海」最不亮?你可以製作一張表格來記錄。

三、在你以肉眼觀察月亮時,那一塊區域有最多片的小片陰影?

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