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的時候,聖方濟修士沿著聖安東尼奧河建立了一系列的教會,它們代表了西班牙人在新世界開拓的努力成果 — 牢牢控制了墨西哥及其北方畛域。(此區域也是天主教古教會在北美洲最密集的區域。參考下圖,實心方格代表教會,空心方格代表具有寨壘保護的教會)。
當時此區域有許多傳說,吸引了許多西班牙征服者由墨西哥北上,越過德墨邊境的大河進入德州,尋找不存在的黃金財富,當他們遇到了德族印地安人(德州州名的由來),才瞭解這片處女地並沒有失落的金城。不過當發財夢醒時,反而更促成西班牙人進一步在北方畛域殖民,因為他們有更重要的任務 — 教化在他們眼中是「野蠻、未開化」的印地安人成為上帝的子民,而設立天主教教會正是引導原住民進入西班牙社會的第一步。
天主教是西班牙文化的一部份,可以說是西班牙的國教,在新世界傳教是由國王直接資助和控制,教會一方面是「淨化」原住民心靈的先驅,另一方面要協助西班牙王權向北方畛域的拓展。當教會的規模逐漸成長時,就開始圈築石牆寨壘,並駐紮軍隊或民團以自我保護或向外擴張。教會此時不止是前線居民的信仰中心,其目的也在減少印地安文化轉換為歐洲文化時所產生的衝擊。
由於法國勢力不斷由路易斯安納州向西擴展,西班牙遂在備感威脅的情況下加快其殖民腳步,首先在德州東部建立六個教會。由於覺得它們和墨西哥距離太遠,聖方濟修士於1718年又在中點站的聖安東尼奧河建立了聖安東尼奧教會(後稱為阿勒摩)。其實西班牙的探險家早就注意到這個翠綠的溪谷,它有著充沛的水源和木材,唯一缺點是附近居住著許多柯族印地安人。在聖方濟修士眼中,這反而是更好的機會,所以於1720年又建立了第二個教會(聖荷西教會)。當德州東部的教會經歷了乾旱、瘧疾及法國人入侵等天災人禍後,其中三個教會於1731年也遷至聖安東尼奧河河谷。這一系列由寨壘保護的教會迅速發展,而成為西班牙在德州殖民的最成功見證之一。
在1745至1775年是這些教會最繁榮的時期,西班牙移民和歸化的印地安人和平相處,商業及經濟也蓬勃發達。在此之後由於阿帕契族印地安人和卡曼契族印地安人也在此區域活動,教會在缺乏足夠的武力保護下日漸萎縮;而歐洲人帶到新大陸的流行疾病也使附近印地安人的人口日漸淍零,更加速了教會的沒落。在1793年時所有的教會都「還俗」了,(另一說法是1824年),土地重新分配給印地安人,教堂也由非神職人員管理。今天,從半圮的石牆和廣大的地基可以看到過去它們的輝煌、它們的沒落,以及當年西班牙人及歸化的印地安人的生活方式,聖安東尼奧的教會遺跡代表的德州發展歷史的一頁。
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