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 楊旻洲
有一位朋友在國外做了幾年事之後,曾抱著「報效國家」的偉大理想回國任教了兩年,後來因為他自己對一些制度的不滿與太太小孩們對環境的不適應,又回美國工作了。之後,他雖曾數度回台灣,但太太小孩們都很少同行,他說小孩們不喜歡回來,因為他們覺得台灣是"dirty island"。這位朋友不敢和美國人爭辯(他的小孩們都是名正言順的美國人),因為他自己也有同感,唯一的差異是他曾在台灣長大,對許多事他還能適應。這位朋友之後也曾表示有機會想回國內發展,因為在美國他常覺得「有志難伸」,但他終究沒有回國任職。
這樣的故事對您我而言應該不陌生,在週遭也許也曾聽說過許多人因為對台灣的不滿或沒有信心而移民美國、加拿大或澳洲、紐西蘭,但之後卻又發生適應困難的故事。人都有追尋桃花源的夢,也都有追尋桃花源的自由,只是在追尋的同時,是否也該用心想想人間是否真有桃花源?更該想想這塊過去曾被稱為「福爾摩沙」的美麗島嶼,為何竟不能圓眾人追逐桃花源的夢?
福爾摩沙傳奇
許多人都說愛台灣,國家推動的經濟建設與科技發展也都宣稱為了建設「富而好禮」的社會,但由許多普遍化的生活現象觀察,卻值得國人深思這個社會是否正朝著理想中的桃花源邁進,或正好背道而馳。這些生活現象就在您我身邊,由於其普遍性,相信每一個國人都很容易體會,因此應得以「文化」稱之,條列數端,共同省思。
一、八卦文化
在前一篇「緣起」中已曾述及國人對八卦消息的愛好,傳播媒體喜歡報導,民眾喜歡看熱鬧,流風所及,小者言不及義,滿足大眾好奇偷窺的心理;大者隱善揚惡,盜賊反被捧成英雄;以致民風日薄,社會亂象更深,已失言論自由與媒體發達的真義。
二、暴發戶文化
由於經濟的發展,四十年來國內物質環境日漸改善,但錢也成了唯一追逐的目標,財富只是炫耀的工具,因此可以看到開賓士車,嚼檳榔者;戴勞力士手錶,卻不守時者;千金豪飲,卻捨不得數百元購買藝術展演入場券者;各種不搭調的現象,不一而足,正是「物質炫耀易,氣質提升難」的具體表徵。
三、迷惑的宗教文化
最近幾年,宗教詐財不斷,每一位大師都宣稱自己是正派名門,都在行菩薩道,在教化眾生離苦得樂。結果信者自信,迷者自迷,互相指責,使人弄不清誰真誰假、誰是誰非。而身陷其中者,也不乏許多受過大學以上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可見浮世中人心之難安。
四、壓克力與霓虹燈文化
仔細觀察國內商店的廣告看板、電動花車、以及觸目皆是的檳榔攤,共同的特徵都是炫麗的壓克力、塑膠與耀眼的霓虹燈。當這些設施都有共同的特色,且已成為普遍現象時,能說這不是當代台灣生活文化的主流之一嗎?劣幣逐良幣,此類文化充斥,也不得不令人有「設計無用論」之歎。
五、重內不重外文化
由於國民所得的提高,國人生活享受已近奢華,室內用的家電與傢俱都極盡精美,然而室外見到的卻是殘破的國土與滿地的垃圾。去過國外的人大概都會同意,在歐美國家,室內室外環境相差不多;但在國內,室內環境已可評為高分,但室外的環境大概很難評為及格。
六、用完即丟文化
在資本主義鼓勵消費的文化下,物質不斷被製造,被丟棄,速食文化只求方便,用完即丟的浪潮盛行,倡言者大有「美歐各國可以,台灣有何不行」的論調,卻少有人去思考比較台灣與他國在土地、人口密度、與天然的資源方面有何不同。台灣地小人多,能源、礦產缺乏,今日少一分對物質的珍惜,明日將少一塊安身立命的土地,台灣可以和歐美各國有相同的消費文化嗎?
士不可不弘毅
二、三十年前,台灣民風純樸,山青鳥飛,水清魚遊,物質雖不豐盛,生活卻還安逸,而今物質昌盛,生活卻失去了真情。小孩怕綁匪,居家怕盜賊;開賓士車,但苦無良好的交通環境;居家室內再豪華,卻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究其原因,只因國人的自私與貪婪,只追求自己一時私慾的滿足,其結果卻失去了整體的品質,自己其實也一起受害。唐朝詩人杜甫曾有「國破山河在」的詩句,而今國人如果再不省思,不久的將來,台灣或將是「國在山河破」的局面。
文化不是無心的產物,而是需要道德勇氣去維持。大學教育的本質原在培養能堅持理想去提升人類福祉的知識份子,但如果只是一昧追求科技,講求技巧,捨本逐末,而不能對整體的精緻文化做出貢獻,有一天我們終將發現,原來桃花源曾在我們身邊,只因為我們的自私與無知,桃花源將像那失去綠蔭庇護的國土,在我們身邊一寸一寸地失去。
「學而不思則罔」,不管您學的是科技或管理、藝術創作或設計,可曾仔細想想所學的一切對這塊土地的貢獻與對人類的意義-為了別人,也為了您自己﹖
0 留言:
張貼留言